如果说,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高血压大多发生在老年人,而老年人又易发生骨质疏松。但真实原因并不是这样。两病有着诸多的共同致病因素,并且一些降压药物也会影响着骨质的健康。
高血压与骨质疏松因有相似的致病因素,常常共存,并且在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患病率都呈持续上升趋势。相似的致病危险因素:高龄、绝经、吸烟、缺乏运动、钙摄入量水平低、维生素D和K缺乏、钠盐摄入过多等。
其中,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会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据相关文献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低骨量和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相比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除了以上提及的相似的致病危险因素外,这两种疾病或许还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如骨骼矿化和血管钙化沉积拥有许多病理生理上的共同特征。血管钙化不但能引起心脑肾的病理变化,而且能引起骨组织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骨矿物质含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骨质疏松。某些降压药物也会对骨代谢、强度和密度产生直接影响,对骨质疏松症产生间接影响。
目前,只有噻嗪类利尿剂被证实是对保持骨矿物质密度和降低骨折风险有积极作用的降压药,而袢利尿剂对骨骼的影响存在负面影响。对于骨质疏松症风险增加或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用袢利尿剂需谨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能肯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对骨骼的影响。
均衡饮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基础。充足钙、低盐、适量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均衡饮食能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为骨提供基础材料和更新骨所需的能量。
控制热量摄入,从而控制体重。肥胖者不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发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概率也增加。
高血压患者应少吃或避免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如肥肉、猪油,采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如椰子油、豆油、菜油等。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少食或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脑髓、动物脂肪等。
高血压患者饮食胆固醇应控制在:
300 mg/d 以下
蛋白质的摄入是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低蛋白质摄入会增加骨量丢失,而过高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又会增加骨折发生的风险。故高血压患者应选用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植物蛋白中的大豆及其豆制品、坚果类,也可选用动物蛋白中的鱼肉、鸡肉、猪瘦肉等。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钙磷比例失衡有关;而钙、镁、钾是促进骨生长,维护骨细胞结构功能的重要物质,且具有降低血压的功能。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膳食营养中应注意维生素D、钙、镁、钾等的供给。
可酌情选择以下食物:
黄豆、芹菜、豆干、豆腐、奶制品,虾皮、海带、紫菜等水产品,山核桃、榛子、花生仁等坚果类和西兰花、甘蓝菜等深绿色蔬菜。
另外,注意钙磷比例,限制高磷食物的摄入量,如牛羊肉、骨头汤等。
盐分中的钠是导致人体骨质流失的杀手,人体每天通过肾脏排钠,所以说人体摄入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就越大,进而影响骨骼健康所必须的钙质。
除食盐外,烟熏食物如咸鱼、咸肉、咸菜、酱菜等以及酱油、味精和含碱面食等钠含量较高,也应少吃。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需条件。应避免酗酒、吸烟、过度饮用碳酸饮料和咖啡以及过度减肥或过度肥胖。运动不仅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重建,而且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及耐力,改善关节灵活性,改善步态和平衡能力,改善形体,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
运动的方式包括负重锻炼、抗阻力锻炼、姿势训练、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平衡锻炼和灵活性及关节活动度练习等。
随着年龄的增加,跌倒发生的次数也逐渐增加,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
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
环境因素(光线暗、路上有障碍物、路面滑和卫生间缺乏扶手等);
健康因素(视力差、精神和认知功能差、药物作用和直立性低血压等);
人体需要的钙主要靠外界摄入。
我国营养学会对成年人钙元素的推荐摄入量为 800~1000 mg/d。
基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膳食习惯而推荐的安全补钙范围:500~600 mg/d。
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补充剂,包括碳酸钙、枸橼酸钙、氨基酸螯合钙和葡萄糖酸钙等。钙剂分次服用比一次口服的吸收率高。
使用钙剂需注意:
使用中定期检测血钙、尿钙、血磷和其他生化指标以及个体化选择钙剂。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在养老院或护理机构中的老年人,或者是肥胖者,以及患有减少肠道吸收维生素D的疾病(例如炎症性肠病)和肝、肾严重损害者。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主要由接受日照后皮肤合成,极少量来自食物。2011年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建议:
治疗骨质疏松症补充剂量可以达到 800~1200 U/d。
而理想补充效果的判断为血清25-羟维生素D ≥ 30 μg/L (75 nmol /L)。
当然,虽然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一些药物也会对骨量造成影响,但不可因噎废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平稳控制血压,适时进行钙剂(食物或药物)等的补充,完全可以很好地预防骨质疏松,享受美好生活!